英国高校世界排名为何连年全面下滑?还能吸引中国学生吗?
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高校取得长足进步,英国却留下落寞身影:连续四年下跌,“惨提”参与评选以来最差成绩!
接近三分之一的英国大学排名比去年有所下跌:牛津大学下跌1位,到了第5位;剑桥大学下跌到第7位,是该校历来的最差排名……
进入前50位的英国高校所剩无几。除了牛津、剑桥,只有第8位的帝国理工学院(该校升到这一位置算是英国高校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第20位的爱丁堡大学、第27位的曼彻斯特大学、第31位的伦敦国王学院、49位的伦敦政经学院。
剑桥大学
更惨的是,QS最新排名采纳的是去年的数据,所以,新冠疫情可能会让英国高校明年的排名进一步下滑!
尽管没有一份榜单能够反映任何国家教育水平的全貌,但这样的排名无疑会影响英国教育的国际声望,让很多海外留学生重新评估是否选择英国作为深造之地。
疫情冲击下,英国引以为傲的高等教育已是一片愁云惨雾。
财政研究所(IFS)预计,2020年至2021年,本土和国际学生因疫情放弃入学将给英国大学造成高达190亿英镑的损失,遭遇破产的英国大学可能会多达13所。
在全世界推广英国教育的机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有1.4万名受访的亚洲学生下学期可能不去英国留学,其中四成是中国学生,预计这将对英国经济造成5.82亿美元的损失。
该协会还表示,英国大学需要用3到4年的时间来消化新冠疫情的影响。
因为营收受到疫情冲击,该协会也在申请政府注资6000万英镑救助(bail out)。
前教育大臣乔·约翰逊和伦敦国王学院政策研究所合作推出的报告则担忧,疫情会让英国大学损失50%-75%的国际生源。
QS公司研究部门负责人本·索特表示,英国大学排名下跌是大趋势,北美、欧洲大学的排名都在下跌,这主要是因为其他地区的高校因为进一步投资而获得长足进步,亚洲高校今年有26所排进前100。
中国高校的表现亮眼:清华排名第15,领先爱丁堡大学;排进前100的还有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和中科大。
有学校进步,就有学校被“挤”下来。当然,这恐怕也只是安慰英国人的话,没有触及根本——毕竟,把剑桥大学挤到第7的,是瑞士的苏黎世理工学院。
根据QS的解析,以及英国媒体的广泛讨论,“国际范Plus”总结出英国大学排名下跌的三大原因。
针对困局,专业人士和机构又有什么建议呢?
01
原因一:过度扩张和营销,教学能力没跟上
QS公司研究部门负责人索特指出,2013年英国政府放宽政策,大学的招生人数上限为3万人,英国大学就走向了大力扩张的道路。“学生数量的增加,要求教学能力也要有所提升,如果没有做到,就会牺牲教学质量”。
《卫报》就举了布里斯托大学的例子。当地议会曾经忧虑该校的扩张步伐迈得过大。果然,在QS排行榜上,他们首次跌出前50,到了第58位。
QS世界大学排名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雇员和学术声誉、资源投入、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人数,当然,还有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根据索特的说法,英国在最后一项的表现变差,英国大学每位学生配备的教师数量的排名平均下跌34位。
《每日电讯报》采访了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负责人尼克·希尔曼,他也表示:
在教师和学生比例这一问题上,英国高校正走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并且还会一条道走到黑。
”他指出,师资配备不足,导致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
他举了日本和韩国高校的例子:每名老师需要教的学生更少,这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获得学生的积极反馈。
针对“罗素集团”精英高校的情况(这是英国最顶尖的2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组成的联盟),《独立报》分析发现,这些高校在2013年走上了“提升数量而不是质量”的错误道路。
综合《卫报》等媒体的总结,这和英国教育政策的两次大转变有关。
第一次大转变是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1999年提出的大力提升英国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要求50%的英国适龄人口都能上大学。
这一目标在提出20年后,也就是2019年,终于实现了。51%的英国适龄人口上了大学。《独立报》认为,相对而言,顶级大学在保持学术水平的前提下保持了质量,但大部分高校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而大力扩张,牺牲了质量。
布莱尔当年雄心勃勃,认为“大学扩招”将给很多没有背景的学生一次阶层跃升的机会。但外界批评,这让更多雇主觉得大学学历含金量不够——越来越多雇主除了看学历和毕业院校,还要看在校成绩、是否优等毕业生,等等。
难怪2019年有报道说,越来越多英国人决定修硕士学位,因为本科学位不值钱了。
第二次大转变则是2013年,当时正值金融危机后的财政紧缩时期,政府为了缓解压力,允许英国大学放宽招生名额,提升本土学生的学费到9000英镑一年。
很多大学从主要依赖政府拨款,转变成主要依靠学费运作,不得不走上了偏市场化、为生源而竞争的道路。
时任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批准了大学放宽招生名额
《新政治家》杂志反思认为,英国大学的市场化探索,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更低成本服务尽可能多的学生”。
《新政治家》指出,为了吸引学生,英国大学不是没有花钱,他们大力建造校园,越来越“高大上”,还花了很多钱用在市场营销、海外宣传上。与盖校舍和营销相比,招募优质的教师更难,花的钱也更多,因此很多英国大学把功夫花在了更简单的事情上。
2010年到2020年,英国高校总负债翻了两番,达到120亿英镑!为了填补财政窟窿,很多高校不得不去贷款。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各高校的计划。
《新政治家》表示,令人忧虑的是,面对债务压力,英国高校选择了把大刀“砍”向教师队伍,尤其是临时教学职位和研究生助教。可以预见的是,英国的教师相对于学生的比例会越来越低,这都会反映在QS排行榜上。
英国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
高等教育大臣米歇尔·多内伦表示,英国政府这20年的方针都错了,“越来越高校都在降低自己课程的标准”,以适应学术能力不够好的学生。
她表示,英国政府和高校携手合作,今后的目标是提升质量,而不是数量,更不是把钱用在“营销”上。同时,也会通过加强职场学徒制(apprenticeship)和职业教育,把一些学生分流出去,从而让本土学生招生标准更严格,让高校学术表现回升。
02
问题二:缺乏资金支持
QS公司的索特指出:“只有投资才能保证英国继续成为优秀学者和年轻学子向往的求学之地。”
英国高校这20年来狂飙突进,大力扩招,导致负债累累,不得不走上融资的道路。归根到底还是政府投入不够。
《新政治家》就认为,英国大学运用过多金融杠杆,是因为资金不足。
2010年,正值经济紧缩政策严格执行之时,那一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上,英国政府削减了2000亿英镑。
3年之后,为了弥补财政投入不足,英国政府调整了本土学生的学费,允许大学“扩招”。
财政研究所(IFS)2019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英国大学每位学生平均获得英国政府2.75万英镑的资金投入,比2012年下跌了5%。
《新政治家》杂志呼吁:英国应该回到政府投入为主导、学费收入为辅的模式,向富人征税,资助英国大学。
疫情恐怕会让英国大学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
除了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有关亚洲申请者的调查令人担忧,《卫报》也引述调查发现:
在英国学习的大学生中,有29%的人表示会延迟或取消接受高等教育。而大部分接受访问的英国高中毕业生表示,会延迟到明年1月才进大学,而不是参加秋季开始的网课。
根据《新政治家》的估算,新学期因为本土和国际学生大幅度减少,英国大学会面临24.7亿英镑的收入缺口!
“国际范Plus”获悉,在4月份,英国众多大学校长就共同发声,当时预估,英国政府需要注资至少20亿英镑,否则全英国的大学将面临很大的财政困难。
如今,这个预估或许已显得过于保守。财政研究所最新预计,有13所英国高校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救助,将会倒闭。他们希望得到政府总共1.4亿英镑的救助。尚不清楚政府是否会出手。
03
原因三:脱欧造成大批欧盟学生流失
QS公司的索特表示:自从英国人公投决定脱欧之后,英国大学的排名就开始逐年下降,“这并不是一个巧合”。
尽管近年来很多英国大学采取进取的扩张态度,但也有很多大学因为早前脱欧谈判所造成的前景不明朗而减少开支,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投入,甚至科研能力。
今年6月23日,英国政府正式明确:从2021年开始入学的欧盟学生将正式被认定为国际学生。
“国际范Plus”了解到,早在脱欧进程开始时,这一说法就甚嚣尘上,欧盟国家的很多年轻人因此对前往英国学习不得不三思,如今,他们的担心成真。
早前,欧盟学生参照英国本土学生的标准收费,此举引发的争议由来已久:不少英国人认为这是用英国纳税人的钱来资助外国人。很多国际学生也抱怨:大家都是外国学生,为何欧盟学生收费便宜?
新政策看上去是一种“纠正”,甚至理论上有助于英国大学增加收入。但“如意算盘”可能要落空。
《新欧洲人》网站表示,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等机构的研究,脱欧有助于英国吸引更多国际生源的说法恐怕是一个伪命题。脱欧让英国的形象更孤立、排外,英国丧失了同欧陆的紧密联系,反而让不少国际学生却步。
“世界大学新闻”网站引述一份调查表示,英国可能因为欧盟学生身份认定的更改而丧失25%的国际学生。84%的受访欧盟学生表示,将“绝对不会”到英国学习。
当然,欧盟学生所创造的收入不及其他国际学生,理想状况下,如果这25%由其他国际学生取代,仅就收入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罕见的疫情袭来,这一新的增长点也要打个问号了。
荷兰和德国将成为很多欧盟学生的替代性选择,这有望让大学教育落后于英国的这两个国家迎头赶上。
《卫报》就发现,自从脱欧进程开始后,其他欧洲国家的QS排名和英国的差距缩小了28%!
索特认为,英国应该尽力想办法保留在欧洲研究合作框架内,增加学术竞争力。
04
敦促政府积极应对
索特指出:“数十年来,英国高等教育都是英国对世界的重要出口产品。这个产业创造了杰出的科研成果,孕育了一流的教学,为业界输送了优秀人才,还吸引了全世界上百万的年轻人前来学习。”
如今,尽管英国教育遭遇一定的滑铁卢,但总体而言,在QS世界排名上,英国依然名列前茅。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马特·杜尔宁表示:
很多国际学生对于能否到英国留学持不确定的态度,但很多人努力想办法继续自己的留学计划。如果接下来两个月,英国当局可以确保某种确定性,如果政府的应对清晰快速,那么英国教育的损失将在可控范围内。
”据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网站报道,中美摩擦影响了中国学生选择美国作为留学目的地的意愿,英国可能因此受益。
英国社会也在针对困局提出建议。
前教育大臣乔·约翰逊和伦敦国王学院政策研究所合作推出报告《面向世界的大学:如何让英国提升全球竞争力》。报告认为,如果英国政府无所作为,疫情恐怕会让英国大学损失50%-75%的国际生源。
报告还呼吁英国政府将“毕业后工作”(PSW)签证的有效期增加一倍至4年。
目前,从英国大学毕业的国际学生可以获得两年的PSW签证,其间可以工作或者找工作。约翰逊认为,将签证有效期增加到4年,会吸引更多新兴国家的人才到英国留学。
文丨国际范Plus撰稿人 多恩
参考信息来源:New Statesman, New European, Guardian, Daily Telegraph, BBC, Daily Mail, The Independenc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Times, CGTN, Outlook India, ITV, The Parliamentary Review, The New York Times, HEPI官网, University World News
本文为国际范Plus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
“国际范Plus”是几位中外资深媒体人带领国际团队打造的“全球新中产读本” 。品质资讯,品位生活。国际视野,精英格局。欢迎关注,获取更多精彩。
读完本文,您有什么感想?欢迎到文末留言互动。
特别提醒:由于系统的新规则,新推送的文章容易被埋没。为了您能及时收到我们的新文章,除了关注、星标我们,更重要的是请经常阅读我们的文章(搜索“国际范Plus”,可以方便地找到我们)。
也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读者群,及时收取新文章,参与互动。可以讨论国际政经热点,交流海外中产和精英阶层的教育理念、生活方式等,获取海外求学、工作、生活、置业的资讯。
(本二维码7月15日前有效,可到最新文章后获取新码)
往期精选
本文为国际范Plus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联系我们:
微信号:littlesmart1978
邮箱:fuzhongwenhua@126.com
感谢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